擁有7個醫療機構制劑室,先后獲得各級中醫藥科研成果50余項,90%的縣市區都進入了全國農村或社區中醫藥工作先進縣之列……素有“中醫之鄉”和“中藥之庫”美譽的綿陽,應該如何整合現在的中醫藥人才及資源優勢,讓中醫藥更好的服務群眾?日前,市政府第29次常務會議審議通過的《關于扶持和促進中醫藥事業發展的實施意見》,從健全體系、打造隊伍、產業發展等幾個方面給出了詳細規劃。
■ 田勇 記者 王慶
“六個一” 助推“中醫藥大市”突圍
據市衛生局中醫藥科科長顏成高介紹,綿陽現有中醫藥人員6322人,其中中醫執業(助理)醫師4077人。根據綿陽的現有人口數量,每萬人中,只有中醫執業(助理)醫師7.47人。這個比例,還不能完全滿足545萬城鄉群眾的健康需求。守著“中藥之庫”,我市的中醫藥產業發展緩慢,對經濟社會發展和醫療衛生服務的貢獻率不高。
要客服上述困難,順利由“中醫藥大市”升級為“西部中醫藥強市”,我市將在未來3年內實施“六個一”工程:健全一大體系、打造一支隊伍、建好一個龍頭、辦好一所學校、發展一大產業、形成一批成果。
3年內 社區村級衛生站都可看中醫
據了解,我市現有縣級及以上中醫醫療機構13所。其中,平武、北川、鹽亭三地的中醫院為二級乙等,其余的均為二級甲等中醫院。根據《實施意見》,到2015年,我市所有縣級中醫醫院均要達到國家二級甲等及以上中醫醫院標準,全市市級以上重點專科達到100個。
《實施意見》要求綜合醫院、鄉鎮衛生院和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規劃、建設中醫科、中藥房,力爭在2015年,全市30%的三級綜合醫院、20%的二級綜合醫院都能夠達到全國綜合醫院中醫藥工作示范單位的標準,100%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和鄉鎮衛生院建好中醫藥集中服務區;全市所有的社區衛生服務站要配備中醫類別醫師;社區衛生站和村衛生室開展中醫藥適宜技術5項以上。
推動中醫藥產業化
在中醫藥產業打造上,目前,三臺麥冬、江油附子、銀杏、平武天麻、安縣山茱萸等5個優勢品種實現了規模化種植。截止到2012年底,全市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了24.3萬畝,中藥材總產量達2.2萬噸,產值7.4億元;全市現有中藥材加工、流通企業20余家,年利用本地中藥材品種30余種、1萬余噸,年實現加工產值5億多元,中藥材基地已初具規模。
如何進一步在中醫藥產業升級上下功夫,變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實施意見》給出了詳細的規劃:未來我市將依托成都中醫藥大學臨床醫學院平臺,建立中醫藥產業園區,加大中藥材基地建設;引進優勢企業,開展中醫藥制劑、中藥材生產加工等特色產品的研發并形成規模生產,變我市中醫藥資源優勢為產業優勢。
《實施意見》還明確,市財政每年安排中醫專項經費,重點用于“名中醫”政府津貼、中醫藥人才培養、重點專科建設、名老中醫學術經驗整理等項目。提高中醫藥費用報銷比例,對新型農村合作醫療、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人員,在中醫醫院就診享受下一級醫療機構的報銷政策;對在其他醫療機構使用中醫非藥物療法、中藥治療的,其費用報銷比例可提高5%—10%。